小七文档网

小七文档网 > 教案设计 > / 正文

2023年宋明理学教案7篇(范文推荐)

2023-06-26 16:10:05

宋明理学教案第1篇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明理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宋明理学教案7篇

宋明理学教案 第1篇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三、“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讲述了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 汉武帝—— 正统。

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第一段及 “学习思考”与“资料卡片”等,归纳原因。

“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不必多讲,但要交代两点:

(1)先声——韩愈、李翱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四、“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

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建议用列表的形式加以区分。

“北宋五子”


宋明理学教案 第2篇

【教学设计理念】

历史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

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设计上从学生较熟悉的内容和较形象直观的图片和诗词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彰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深入感知探究的过程,所以在由学生引出问题之后,让学生探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疑激学,巧设悬念,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中探索新知,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在《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的演变过程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宋明理学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本课上承魏晋儒学的危机和唐宋三教合一的潮流,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具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但是因本课内容初中教材未涉及,且侧重对较抽象理论的阐发,内容相对枯燥晦涩,部分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作基础,所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趣和难以理解。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确定理由: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准确说明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会有一定的难度。

突破策略:教师提供大量的资料,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并由教师做总结归纳,体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互动探究。另外,用列表的形式归纳不同阶段中,代表人物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并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教学设想】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践,预设教学方案:引入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宋明理学”这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竭力将趣味性、通俗性、知识性、教育性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通过历史这个学科的学习才能获得的体验和启迪,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读懂历史,提升独特的学科智慧的发现与欣赏能力。

【教学流程】

一、引入历史

思考:宋代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出示人物图像:“二程”、朱熹、王明阳等

出示人物图像:“二程”、朱熹、王明阳等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介绍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他给我们留下许多名句,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到老,学到老”、“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等等。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构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教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新旧知识同化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对新内容生长点的找寻与把握。]

二、探究历史

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的衰落和佛道两教的兴盛

展示:杜牧《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著名诗句,再讲解梁武帝萧衍的故事。

问:为什么在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出现了这种情况?

生: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大一统”,对儒学进行改造,得到汉武帝的认可,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且采取措施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生: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割据混战,加上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儒学面临困境,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自两汉儒学统治地位确立后到魏晋南北朝以及后来的隋唐在佛教、道教的冲击下儒学不再是唯一,出现了危机。同时思考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导入“三教合一”

(2)唐宋时期的“三教合一”

讲解“三教合一”时,展示“泰山红门宫” 和三教图,由学生回答哪些人物或故事属于儒、道、佛三教的。

“红门宫”东有佛,西有道,南有孔圣人,“儒、释、道”三教合一,共存共荣。

设计意图:三教合一是理学兴起的重要背景,但三教的含义、合一的表现及与理学兴起的关系,是学生难以明白和理解的内容,这两个例子使学生对三教合一有了一个最直接、最深刻的认识,这是用学生所熟知的东西来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兴趣。

理学内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理学的含义

这是本课重要的历史概念,是学生必须明白的内容,但教材介绍的过于简略,所以教师在补充一定材料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解清楚。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问题引领:

= 1 GB3 ①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各有哪些?请介绍他们的故事和各自的主张。

生: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

生:“二程” 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 “仁”与万物俱生。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主要有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心性论:心统性情,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生: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守仁(王阳明)。

宋明理学教案 第3篇

[摘 要]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一直是教与学的双重难点,但本课既是全书重点之一,对于文化史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课标和教师用书的指导,在参考若干教学资料之后,笔者对本课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人民版《宋明理学》一课,是新教材必修三中的教学难点之一,其难度笔者感觉可以归纳为“难讲,难懂,难体会”三个方面。“难讲”表现在教师本身对于宋明理学的了解也比较有限,如果不提前做大量准备工作的话,只靠教材难免有“现学现卖”之嫌;“难懂”表现在本课所包含的一些哲学思想内涵较为深刻,而学生又没有储备足够多的材料足以支撑对这些哲学观点的理解,学起来容易“找不着北”;“难体会”表现在本课的历史背景和哲学观点距离学生太远,学生不能很好地与教材和教师产生知识共鸣,学起来兴趣不高。

但《宋明理学》一课,既是全书重点之一,又是本专题的核心,对于文化史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本课的教学思路作一粗浅的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专题整体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本专题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精华的概要讲述,学生在学完本专题后,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主要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并能结合各个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归纳。” [2]P2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这一板块的内容,学生通过初中教材的学习,只能形成对儒学很简单的认识,甚至形成“儒学等于孔子、等于论语”等错误的认识,根本无法将儒家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联系起来,更不要谈分析其演变过程了!而在本专题学习完毕之后,还要与必修一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三的“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等专题进行比较学习,更是难度的提升。

二、本课教学思路及其重要性

《宋明理学》一课中讲授的宋代、明代理学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离学生的距离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看都很遥远,几乎没有任何印象和概念。由于教材衔接的缺陷,无论初中教材还是高中教材,之前学过的课程中只有极个别知识点能够给本课内容的学习提供支撑,直接造成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资料太少甚至不掌握任何资料,使本课的学习几乎成为空中楼阁。既然本课的课标要求为“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P14高考考纲对于本课的要求为“宋明理学” [5]P138,所以笔者认为,本课在讲授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两大问题:首先,如何将之前学过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与本课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思想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其次,如何灵活运用学生现有的、十分有限的哲学理解和思辨能力,结合教师通俗化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朱熹、王阳明等哲学家的哲学观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体会宋明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本教材的教授时间普遍是高二上半学期,而同时期政治课教授的内容是所谓的“文化领域”,基本的哲学内容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刚接触本课的学生好比一张白纸。白纸的好处是教师可以从头开始为学生这幅画卷做一个好的开端,而无需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但白纸的劣势也在于此:这个开端只能凭借教师一人之力完成,由于学生没有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引导效果必然不会太好。所以,本课内容学生容易学得一头雾水,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作为本专题核心就会出现偏离,前后的知识的连续性会遭到破坏,进而严重影响到本专题的整体学习效果。

三、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标题: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

学情分析:经过高一对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对专门史这种编撰体例做到了基本适应,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但由于学生现阶段掌握的关于本课的资料太少,而且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尚需锻炼,由于本课内容本身的原因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和理解本课的哲学思想,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列表形式加以区分。也可以各有详略,重点介绍一两位思想家的观点,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问题引导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同学们,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先秦和汉代儒家都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有什么样的思想呢?(生甲:春秋时期是孔子,儒学的开创者,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和礼,要求德治;教育思想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生乙:战国时期有孟子和荀子,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还有性善论、仁义礼智等;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还认为人应当不断学习进而把握礼)(生丙:汉代有董仲舒,主要思想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独尊儒术)

(二)新课导入:本课我们共同来学习必修三专题一的第三节:《宋明理学》。所谓理学,本质上还是儒学,但他是儒学发展之后的究极形态,汉代董仲舒将儒学变成了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宋明理学将儒学维护专制统治的功能推向顶峰。

来看这幅《三教图》,图中三人分别是谁? (生: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说的没错!此三人坐而论道,有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存在吗?(生:不存在,因为这三人处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此图为明代丁云鹏所做,这是一幅想象作品,你们懂的。

那么这幅作品反映出的,正式本课要讲的“宋明理学”的形成背景。

既然说《三教图》能反映出宋明理学形成的背景,我们能从图中看到哪些信息呢? (生:三个人分别代表三种思想,孔子代表儒家、老子代表道家、释迦牟尼代表佛教) 为何作者要让不可能坐在一起的三个坐在一起呢?(生:作者认为三种思想有共同点)

大家认为这几位同学说的对不对?三个人代表三种思想,说得没错,但我要纠正的是,图中的“老子”所代表的的并非道家思想,而是道教思想;作者让这老哥仨坐一起,想说的是当时三教并存并逐渐融合的情况。

这三种思想中,儒家思想为孔子所创,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这个无需多说。道教思想产生于东汉,相传为张陵所创,后来张陵在道教中被奉为张天师,道教思想脱胎于道家思想,主要讲究修身养性、炼丹服药、追求长生不老,奉老子为最高教主,称作太上老君。佛教产生于印度,释迦牟尼所创,西汉时传入我国,主要讲究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追求来世幸福。三种思想在中国并存并互相影响。

(三)新课讲授:那么三教并存和理学的产生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先从魏晋时期儒学的困境说起。

一、儒学的困境与复兴

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大家再看《三教图》中谁的位置最显眼啊?(生:孔子)为什么呢?(生:因为儒家思想是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不仅是当时,从汉代“独尊儒术”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儒学基本上一直是正统思想。

那么既然是正统,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为何又会陷入困境呢?(生:道教和佛教的冲击)说得好!那么这次困境是儒学发展中首次遭遇困境吗?(生:不是,这已经是历史上儒学第二次陷入困境,上一次是秦代的“焚书坑儒”)没错,然后汉代学神董仲舒让儒学原地满血复活,并且与当时的土豪汉武帝做了朋友,让儒学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但是问题在于,三教并存的局面在东汉初年就已经出现,但是儒学受到严重冲击却是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原因是什么?(生:佛教和道教在那个时候才流行)这里没有说到根本。我们都知道“文化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佛教和道教在魏晋时期的流行一定也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让其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依赖的是皇权的支持。东汉末年分三国,皇权被严重削弱,依赖皇权支持的儒学的权威性必然削弱。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分裂必然带来战乱,百姓在物质追求方面得不到满足必然就会追求精神满足。当时的儒家、佛教和道教,哪个能给百姓带来精神满足?显然是佛、道。有此可见,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虽然让其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但是却没有深入到百姓心中,没有成为社会信仰。佛、道两教在百姓中的快速传播使儒学失去了群众基础,所以受到严重的冲击。

唐代杜牧曾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此多的数量可见当时佛教的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我们可以将“儒学的困境”总结为: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儒学权威性被削弱,遭受了佛、道两教的严重冲击,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毕竟儒学依旧是正统思想,众多从小读《论语》、《孟子》长大的儒生们面对这种情况,简直不能忍!所以他们掀起了一场儒学复兴运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大家想一想当时的学者复兴儒学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生:因为儒学的困境主要是佛、道两教造成的,所以儒学应该在理论上和佛、道两教展开辩论,扩大影响!)说得好,采用论战的方式!还有同学要补充的吗?(生:我认为佛、道两教之所以能冲击儒学,主要是因为信徒众多,而儒学受众面太小。所以儒学要想复兴就要增加受众面,深入到百姓心中,成为社会信仰!)补充的很到位!大家别忘了那个年代读书不容易,可是当和尚、当道士与读书与否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儒学的门槛太高导致受众面太小。其实简单说就是儒、佛、道这三家在争夺用户群的问题。儒学要想复兴,就必须争取到更多的用户!

这次复兴运动从唐中期持续到北宋,咱们先说唐代。

唐代的儒学复兴运动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有着怎样的思想?根据材料,小组讨论一下。

(切换幻灯片,展示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

好,来验收一下大家讨论的结果。唐代的儒学复兴运动有哪些代表人物?(生:韩愈和李翱)韩愈有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生:激烈的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大家有没有觉得哪里别扭?(生: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这里别扭,儒家是仁,道家是道,二者为何混为一谈?)的确别扭!但是韩愈是故意的!谁能说说自己的理解?(生:韩愈意在用儒家的仁来压制道家的道)正解!咱们刚才说了要想复兴儒学就要争夺用户群,怎么能让用户不信道教而信儒家呢?就要让用户觉得儒家比道教好!所谓“道统”就是道的统一点,最高的道,可以理解为“桶”,儒家的“桶”可以把道教的“道”装进来!你有的我也有,你没有的我更有!快到桶里来!(生:你才到桶里去!)(笑……)

李翱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同样道理,孔子有“道”吗?没有,但是这里这样说是为了压制道教。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儒家在逐渐吸收道教的思想。

到了宋代,复兴运动走向高潮! 北宋的士大夫们主要提出哪些思想?(生:他们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指出其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最终导致唐末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他们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尊王攘夷”是指维护王权防范少数民族侵略,当年齐桓公就靠着这个口号当上了春秋第一任霸主!这里再提“尊王攘夷”矛头应该指向的是佛教和道教了。宋代批评唐代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有没有道理?(生:有,武则天、杨国忠、李林甫等)尤其唐玄宗强行把自己的儿媳妇改成自己的媳妇,这种乱伦行为在宋代士大夫们眼中这简直就是畜生!而唐代最后也亡于藩镇割据,藩镇是唐代设立的用来守卫边塞的特殊行政区划,大多出现在边境,藩镇的长官称“节度使”,掌握有藩镇内的军政财等大权,相当于“土皇帝”,掀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曾经是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引发叛乱。在宋代士大夫眼中这是不遵守君臣伦理导致的。

唐代灭亡的教训历历在目,宋代统治者当然不想重蹈覆辙,而士大夫们提出要避免分裂就要加强中央集权,就要复兴儒学,也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和时代要求安定的潮流。

儒学复兴运动取得那些成果?(生: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分为逐渐形成。)忠孝、廉耻这些不正是儒家所强调的吗?所以儒学复兴运动至此取得辉煌的成果,理学也应运而生。

儒学复兴的实质是儒学也要像佛、道两家一样,不仅有官方正统地位,还要成为社会信仰,成为人们心中唯一正确的、包含宇宙万物及人间社会的信仰体系。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与唐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二者有什么共同点?(生:吸收了其他思想)很好!董仲舒改造儒学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唐代韩愈改造儒学吸收道教思想。另外一个共同点是都争取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在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体下,无论哪种思想,必须要获得当时统治者的支持才能快速发展,董仲舒和宋代士大夫们都从维护专制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出发争取了当时的统治者。

儒学复兴所需的必备的条件可以总结为:吸收其他思想使儒学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争取到当时统治者的支持。儒学复兴的成果是从先秦的民间思想上升为汉代的官方正统思想再上升为宋明的社会信仰。

二、北宋五子

方才说到理学在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是儒学的究极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维护专制统治。理学的开创者是北宋五子,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思想呢?根据材料,小组讨论一下。

(切换幻灯片,展示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

好,来验收一下大家讨论的结果。(生: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关于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周敦颐大家熟悉,《爱莲说》都学过吧!周敦颐也是一代大儒,历史上尊称为周子。周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和韩愈说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是一个道理,使儒学融合道教思想同时打击道教思想。

(生: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邵雍历史上尊称为邵子,周子和邵子都在试图用“理”来解释宇宙规律,把“理”上升为世间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

(生: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天、道、性、心这些概念大家知道就好,这里请大家注意张载开创了“气学”,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材料,主要有金木水火土五中存在形态,都是看得见摸得到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气”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而“理”就是意识。张载认为有“气”才有“理”,物质决定意识,所以书上说张载属于唯物主义的代表。

(生: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我们在遇到一些不符合常理的事时常会说“天理何在”!“天理”即是万事万物必须遵守的规律,天理的核心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将天理与儒家思想划了等号。

宋明理学教案 第4篇

第4课 宋明理学

师:本单元学习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宝库,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今天我们学习儒学思想的丰富与更新-----《宋明理学》。

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但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

首先我们要到儒学本身去寻找答案。

请大家回顾一下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天人感应)?请概述他的人伦道德标准是什么?(三纲五常)我们再来看唐代儒学大师韩愈用什么方式让大家遵守纲常?(恐吓)

如果说中国是个大课堂,汉代以来儒家一直是这个课堂里最权威的老师。但同学们慢慢感到这个老师就会一招,就是打着老天爷的旗号吓唬人。

1、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大课堂里来了两个新老师——佛教、道教。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佛教传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气势恢弘的龙门石窟可以说是魏晋时期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时,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成。东汉末年,神仙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学与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杂揉起来,形成了道教。

哪位同学简要介绍一下佛教和道教的主要教义?

生:佛教主要讲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道教讲求修炼养生,长生不老。

师:这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明显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呢?

生:佛教把希望寄托在来生,而道教则希望这一辈子永远延续下去。他们的相同之处是都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

师:结合佛、道的基本教义和时代特征,请思考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呢?

生: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休,人民生活动荡不安,需要从宗教中寻找心理安慰。

师:佛、道的传播不仅顺应了普通人心理的需求,还从哪些方面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

生:在魏晋这样的混乱时期当统治者没有一个省心的,也得需要心理安慰吧?(大家都笑了,这倒是平常没有想到的。)

生:当人们沉醉在宗教里的时候,就没有心思犯上作乱了,有利于维护他们的统治。

师:看来,佛、道两位新老师,既能抚慰心灵,还能让人变乖。真是老百姓喜欢,皇帝也喜欢。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沉缅于宗教的社会气氛,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产生会什么影响?

生:过去是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现在却受到了儒、道的冲击。

2、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师:如同梁武帝就是一个集儒、道、佛三者一身的皇帝,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乃至后代,“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很多同学都去过泰山,不知是否留意过红门宫,它的东院是佛教弥勒院,西院是道教元君庙,而正中则儒家盛景孔子登临处。佛、儒、道三教就这样汇聚在这方寸之地。

下面的例子会使大家对三教合一有更深的印象。在我们最为熟悉的孙悟空身上,大家能否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迹?

生:西天取经本身就是佛教故事。孙悟空却是道教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道家师傅学的。孙悟空遇到困难就向各路神灵救援,这里面即有佛教的观音菩萨,又有道教的太上老君。至于儒家,在西天取经路中伸张正义的浩然之气,唐僧舍生取义的精神,还有“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的等级观念,都有儒家思想的痕迹。

3、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师:“三教合一”的局面使儒家思想即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同时又受到佛、道哲学的影响,儒学体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4、儒学更新,深受儒道影响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以及朱熹。我们先来了解理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生: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它除了对世界的认识外,还包括对社会的要求,即遵守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道德;它还包括对人自身修养的要求。

师:这样理学就将世界、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它既回答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把这些思考与儒家传统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这就是理学。

如何才能认识到和把握住“理”呢,理学提出了一个让我们很难理解的概念:“格物致之”。格物就是即物穷其理,探个究竟;致知,要达到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简单地说,就是凡事都要通过认真研究弄个明白,做个彻底的明白人。

理学思想虽看起来深奥,实则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妨就从山东省实验中学的校训看理学。请大家回顾我们入校教育校本课程中的有关校训的内容,从中搜寻一下理学的踪影。

生:我们的校训是“博学日新,德行天下”。要求教师和学生广泛学习,具有渊博而精深的知识;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要进步,要具备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实验学生、教师以“德”作为为人、处事、做学问的第一准则,把具有高尚的品格作为人生的首要追求,这就体现了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德行天下,让我们能感受到理学思想所要求的社会责任。而“日新”一词就来自于《二程集》:“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博学日新体现了理学在格物知的过程中,不断地追求事理、不断地深化认识的要求。

师:理学的可贵之处在于继承了儒家讲求“浩然之气”的传统,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宇宙、社会与人的和谐统一。这为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操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天理与人的欲望之间产生了矛盾又该如何选择呢?理学的回答是“存天理,灭人欲”。下面的一组图片是长期流传于中国的二十四孝故事。请大家对这些故事中的道德标准做一下评判。

生:画面上的两个小朋友太感人了,生活中的孝行就在这些细节之中,对照起来我们平时对父母太缺少这些细节的关爱了。

生:小时候妈妈为给我赶蚊子经常一宿不睡,亏那当爸爸的睡得着,似乎孩子受这样的罪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过对照一下,我的妈妈比吴猛的爸爸好太多了,我比起吴猛差太远了。

生:恶心死了,简直为了作秀不择手段啊。就我了解,那时候选拔官员孝行是一个重要指标,当时通讯传媒都不发达,大家又都争着当孝子,不来点儿“绝的”很难引起别人注意。二十四孝的用意是在给大家树立榜样吧?这种榜样能效仿吗?效仿起来有意义吗?

生:刚才这位同学提到当时科技不发达,我倒有别的想法。那时候没有B超,没有化验,要救父亲的命可能这种做法是这个儿子的唯一选择。现代科技发达了,感动中国的人物田世国捐肾救母付出了比这更大的代价。时代不同,科学水平不同,两位儿子却都表现出为了救父母义无反顾的勇气。有一点我跟刚才的同学意见相同,就是必须发自感情。

生:我看到画上那个可爱的小宝宝,都要让这个白痴气疯了。母亲是一条生命,孩子也是一条生命。所有的道德最起码应该建立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吧?这种道德简直就是活生生地杀人啊。

生:还有什么一坛黄金也纯粹是编人的,就是为了愚弄人去实践这种鬼话。

师:刚才大家的发言有感动、有怀疑、有厌恶有愤怒。理学的思想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性的研究,而且已经通过类似二十四孝图这样的通俗教材传播到民间。它把对道德的追求渗透到百姓心中,也以超出人性的道德枷索束缚、毒害着国人的精神。

父父子子之孝为社会秩序的起点,有了它就会很自然地延伸到君君臣臣之忠。从元朝开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代承袭这一作法,这就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而就在程朱理学高高在上的时候,有人向它发起了挑战。

2、陆王心学

南宋某年,鹅湖山下执手走来中国哲学史上两位大师,一位是朱熹,另一位就是他的挑战者──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他们之间的辩论辩论涉及很多领域和层面,其辩论的内容、胜负的结局一直被后人所谈论。

朱、陆的分歧在哪里?我们随手翻开他们的诗作,就会发现里面回响着不同的声音。

生:朱熹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我们常引用。现在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还真有新发现:朱熹“格物”格出习惯来了,看到渠水清沏,也要“致知”源头。

生:陆九渊的诗不太好懂,但是能看出来墟墓、涓流、拳石都是变的,不变的是“心”。

师:别看两人都作诗,但著作数量却天壤之别。

(同学们惊叹:这也太夸张了吧!他们还比个什么劲啊?)

师:著作数量的不同并不意味着水平的不同,而是两人的治学方法和读书态度不同。朱熹主张“道问学”,读书穷理,即多看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然后得出结论。而陆九渊主张尊德性,认为只要内心附合儒家的道理标准,六经都是为我服务的。所以说,书不重要,内心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让中学生弄懂朱、陆之间的差别,著名作家曹聚仁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

比较到这儿,朱熹求理的途径更加明晰,这就是──

生:格物致知。

师:陆九渊与他的严重分歧已非常明显,他一直在强调一个字──

生:“心”。

师:与格物致知相对,陆九渊求理的途径是“发明本心”,也就是注重内心的体验和反省。陆九渊不仅诗中颂“心”,治学依“心”,求理问“心”,他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心”字:“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至于把朱熹和陆九渊的这场争论上升到世界观和认识论的高度我们更适合在学过哲学以后再进行,现在能不能谈谈你更愿意接受哪一方的观点呢?

生:当然是朱熹了,不观察、不实践,不学习,光在那里问“心”,能问出什么道道?就像那个例子里说的,飞机来了光问心静坐管用吗?

生:仅凭“六经皆我注脚”这句话我就欣赏陆九渊,多大的气魄!观察、实践、学习是为什么?还不是为了自身的进步吗?“吾日三省吾身”问不出道道吗?同样是那个例子,“不为机声所摄”,这种内心修养到达了什么境界?这样的人起码不会当汉奸,不管用吗?

师:大家观察朱、陆之辩不能仅从胜负上去考量,还应该看到儒学在这种辩论中又有了新的补充和发展。

到了明朝中期,另一位心学代表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对于深奥的阳明心学,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视角来观察它。

生:只要有良知良能就可以成为圣人。只要找到内心的良知,愚夫愚妇也可以成为圣人,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他的这种说法会增强每个人加强道德修养的信心和主动性。

师:王守仁还多次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在这期间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生:王守仁当时说这句话的意思是镇压农民起义容易,但要控制人民的思想难,应该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生: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狱应该就是“破心中贼”吧?

生:如果不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把这句话说给自己听,是不是说排除外界的干扰容易,但排除内心的不良思想、杂念是最难的,那就应该时时警惕这些不好的思想。

师:王守仁不断强调道德修养的作用,但到头来明朝却是这样一个结局。

(此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提醒学生从心学的特点、明末的形势、道德修养的途径等多方面来思考。)

生:心学一味强调对内心良知的发现,就会忽略对外部问题的解决。不赶快赈灾,李自成就起义了,不加强边防,清军就入关了,这些光靠着讲心学是无法解决的。

生:这也说明加强道德修养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道德修养是和国家的建设、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的。就概括成一句话吧,算是我的名言:仅靠道德,无法形成真正的道德。(同学们都为他的高度概括而鼓掌。)

师:由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主要组成的宋明理学使儒学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使儒家思想更加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的社会功能更加明显,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随着宋明理学逐渐发展为儒学的主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引导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体会宋明理学的消极和积极影响,体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民族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师:今天,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相碰撞的时刻,宋明理学再一次站在我们面前。不,其实它一直伴随在我们的身边。审视它那历尽数百年沧桑的躯体,我们看到了无数在礼教压制下哭泣的生命,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挺拔高大的灵魂;它充当过羁绊中国历史前进的枷索,它也曾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激发出每个人心中最后的吼声。去蔑视,去跪拜?还是去取舍,去扬弃?这是一个摆在我们个人成长面前的终生命题,这也是摆在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久命题。

孟德斯鸠说:“在专制政体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因为他们都跪着。”

思辨化的儒学?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

融合佛老的儒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背景:三教合一

1、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和赤裸裸的恐吓已无法控制人心。

2、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3、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4、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

二、程朱理学

1、概念:既要涵盖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宋明理学教案 第5篇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知道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培养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认识到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理学的评价,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社会背景,认识到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培养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学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

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标签

宋明理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代儒学的发展变化,(展示课件:春秋至汉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图),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和所学,归纳儒学地位的变化。

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秦朝受到焚书坑儒的打击,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思想。

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关注儒学在汉代以后的发展,“第2课 宋明理学”。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理学的概念。

一、理学的概念和代表人物(板书)

教师展示图片及文字材料: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北师大版《历史 必修三》,第7页

师:根据材料,在把握理学这个概念的时候要注意请两点:第一,理学本质上说就是儒学,它一方面以儒学为基础,一方面是对儒学的发展。第二,理学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师:请你们根据图片思考,理学有哪些派别?其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

生:宋明理学主要有两个派别,分别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有陆九渊和王阳明。

师:很好。但还要注意两点:第一,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心学的集大成者是明朝的王阳明。

概念:(板书。注意两点)

派别及代表人物(板书。注意各自集大成者)

过渡语:吸取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儒学,为什么还会要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呢?我们来探究理学产生的背景。

展示课件:探究问题:理学产生的背景。

??

图1 ?河南洛阳白马寺 ? ? ? ? ? ? ? ? ?图2 ?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

师:我们先来看这两幅图片。图1是白马寺,它说明了什么现象?

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师:图2是道教名山。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由神仙方术结合了道家思想逐渐形成。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都是在什么时期呢?

生:东汉。

师:自东汉末年开始,中国社会就一直处于动荡和分裂的环境之中,随后就有了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动荡。而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佛教和道教的流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请接着看材料。

材料一:“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 《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流传开来。

师:大家都信宗教了,这会对儒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师:看来理学产生的第一个背景,我们已经找到了。

儒学产生的背景(板书)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广泛流传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板书)

过渡:展示课件:

《三教图》(明?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师:请大家看这幅图,到了李唐王朝时期,虽然国家统一,但由于统治大力提倡崇道、信佛、尊儒的政策,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怎样的思潮?

生:“三教合一”。

师:正是在这样的思潮下,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当然三者是相互吸收的。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板书)

展示材料:

材料:古代中国所有的王朝,都是曾经借助一系列的仪式来确立自身的合法性,这叫“奉天承运”。宋初,在经历五代纷乱,权威失控,又看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斧声烛影,人们又如何确信这是一个拥有合理性合法的政府呢?所以不仅要采用一系列的礼仪,更需要一系列的思想文化策略。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师:通过这段材料,我们还会发现理学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什么?

生:维护统治的需要。

(3)历经社会动荡、北宋统治者需要重建伦理纲常来维护统治(板书)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了解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二、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板书)

展示材料:

材料一:“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朱子

师:材料中的“生物之本也”告诉了我们理学的第一个观点是什么?

生:理是万物的本源。

师:这个“理”是什么?按照朱熹的意思,是“形而上之道”也。我们可以理解为:每个具体物体之上的共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万物的根本。按照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种观点属于什么哲学类型?

生:唯心主义。

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

师:这个仁义礼智和君臣父子是先秦儒家强调的人之伦理,那朱熹在强调什么也是天理?

生:人的伦理道德。

师:那么,当人的欲望和伦理道德相违背的时候,应该如何做呢?

生:存天理,灭人欲。

师: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理学在人的伦理道德和欲望之间,很明显地看重什么?

生:伦理道德。

师:我们能否看出理学中包含了佛教的思想呢?

生:能。因为佛教强调六根清净,克制七情六欲。

师:很好。同样,强调伦理道德,社会秩序也符合了谁的需要?

生:统治者。

师:很好。通过这些材料和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理学再次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继续处于东方不败的地位。所以,到了南宋以后,理学再次被称为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依据,甚至影响到了海外。

师:那么,理学家认为如何才能很好的克制欲望呢?

展示材料:

材料三:“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师:这里的“格”,就是探究的意思,“格物”,就是探究物体。为什么要来“格物”呢?

生:获得道理。

宋明理学教案 第6篇

一、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本课的大部分教学内容可能会感到十分陌生,一方面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对于“宋明理学”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涉及;另外一方面,思想史内容本身就不易理解,突然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所谓“气”、“理”、“心”等抽象名词和大段的理学人物及其观点论述,对于毫无思想演进和突破的高二学生来讲,基本上是“对牛弹琴”和“雾里看花”。

但是也不是说本课的所有内容对该阶段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这里仅举一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名文,即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其实就和本课的关系甚大。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讲述的其实是儒家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修养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内外相较而言,刘禹锡更看重的恐怕是“心”的感悟和修为,因此才会感叹“何陋之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生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明显受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道思想的冲击,更确切的说这正是本课隋唐时期“三教合流”内容的真实反映,如果我们从前至后读一下“曹操——陶渊明——王维”这一线的诗文,我们对这一思想史的发展线索就会更有体悟。而《爱莲说》其实是作者周敦颐借用“莲花”这个载体来阐述自己的理学观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天地之理、万物之理和人伦之理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因此,充分地利用学生十分熟悉的旧有认知来展开教学,建构起学生旧有图式和抽象的宋明理学的图式之间的律动关系,恐怕是本课教学成败的一大关键因素。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内容按照逻辑发展的顺序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模块是讲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即魏晋南北朝以至于隋唐以来社会、文化、思想的变化,岳麓版和人教版称之为“三教合流”仅仅说了一个层面,学者陈来将之称之为“唐宋的社会历史特质”恐怕更具有说服力。从政治环境来看,是从贵族社会到平民社会的转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一个低潮走向了另外一个新的高度,对于这一点,北宋的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中就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见人民版教材“资料卡片”)。如果再具体点说,那就是随着科举制的采用和推广,旧有的“门阀体制”面临崩溃,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贵族时代”已经结束,最高统治者充分利用儒学工具,从上至下对国家和士大夫进行了无声般的严密控制,这是北宋统治者历经汉末至隋初的300年动乱和唐末军阀割据和农民大起义做出的重大历史“决策”。从社会环境来看,是知识分子从热烈的匡扶社稷走向冷静的自我人性剖析。汉代至唐宋之前的这段历史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个时期之一。胡族的入侵、家园的沦丧、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使知识分子们对汉代旧有的儒家正统地位产生了动摇,相对于出仕做官,知识分子们更偏好于隐逸和自修。从文化思想上来看,是从儒家一尊到“三教合流”。汉魏之际正是佛教东来、道教大兴的时期,这种文化思潮的演变正好顺应了知识分子追求上的改变。这种全方位的改变到了中唐时期使一部分有良心的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儒学本身,因此产生了所谓的文化上的三大动向,即新禅宗运动、古文运动和新儒家运动。这三大运动其实直接导致了宋明理学的产生。

第二模块是理学本身,或者是指狭义上的理学,有人称之为程朱理学或新儒学。透过名称本身我们就可以明确,本模块的学习重点是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至于北宋其他三子的内容,我们稍作分析即可。

第三模块是心学。心学其实也是属于理学的范畴,只不过是对程朱理学的一种反叛和深化,我们只需阅读一下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经历就可以明了理学和心学的关系。在这一模块内容的讲授中,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心学和理学观点的对立性和对比性。

其实从宋明理学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看,陈来的《宋明理学》一书不仅是在总结以往的学术研究的成果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单就其理解和阐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上来讲,本书都不可不参考。

三、本课教学内容主要为解决什么问题

本课的中心内容其实是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宋明理学在整个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问题,换一句话说就是从整个时代发展的脉络和儒学大背景下来透视宋明理学的发展。其实在这个大题目的内部缠绕着几个小的子问题,即儒学(宋明理学)与佛道学的关系问题,理学和心学的关系问题以及理学内部的内在理路问题。这几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理学家们和他们的观点就会被孤立地被理解,显然会人为地加大知识点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授本课的过程中,主要理学家的主要观点需要给学生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教师的作用则是负责引导学生分析宋明理学的背景和内部及外部的发展线索,以及解释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名词现象。

第二个问题是宋明理学的思想价值或者说是它的影响问题。受马克思辩证法的影响,我们历来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时候都习惯使用两分法,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单纯用好、恶的两极来概括一个事件的复杂影响显然不是很“够”——宋明理学既是如此。除了从外部理论层面不好概括,其实还有宋明理学的内在问题,即通过七八百年的官方扶植和民间信仰,宋明理学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位中国人的血液里,即使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还是或多或少打着宋明理学的烙印。让我们来用简单的句子来评价距离我们时代较远却又依然活跃在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四、设计意图

(一)理学的定义及范畴

1、定义: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2、理学的世界观: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现。

3、理学的内涵:内圣外王;政统和道统。

4、理学的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而并非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

(二)理学诞生的前夜

1、时代的变化:政治环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从贵族社会到平民社会)。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动荡使士大夫从关注社会到关注自己。

思想环境——佛道的大盛和“三教合流”

2、中唐的三大运动:新禅宗运动、古文运动和新儒家运动

(三)程朱理学

1、北宋五子:理学的开创者们

(1)周敦颐:①理学的鼻祖 ②人与天地万物的本源——理 ③ 孔颜之乐(爱莲说)

(2)二程(程颐、程颢):①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②“仁”——天理的核心,修养的最高境界

(3)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张载:①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②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太虚——气——万物)

2、朱熹:理学体系的建立者和集大成者

(1)理气关系:


宋明理学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说出宋明理学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从课本提取信息,探究历史问题;通过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定的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经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批判继承。?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与心学的异同;正确评价理学和心学的历史地位。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四、教学策略

采用讲授法、引导讨论法、问题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讲述内容】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合作探究】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合作探究】3: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程颢、程颐 朱熹(集大成者) 理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

“人伦者,天理也” 理之源在于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 “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明道德之善,

不求科学之真 客观唯心主义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搜索